举例说明运用“密度”概念解释生活现象的教学设计。
请解释幼儿园环境的概念,并举例说明。
点击查看答案
请做一个运用“概念形成”途径获得数学概念的教学设计(只要设计出主要的教学环节,并解释每一个环节的主要任务)
试举例说明,如果运用指导教学模式训练学生组织策略。
简述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如何运用“范例教学法”,并举例说明。
绘制世界洋流分布图,并试设计教学中运用此图的学生活动及其作用。(12分)
材料一《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(2011年版)》关于“物体的浮沉条件”的内容标准为:“知道阿基米德原理.运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说明生产、生活中的一些现象。” 材料二初中物理某教科书“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”一节中的部分内容如下: 物体的沉浮条件 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.受到两个力:竖直向下的重力和竖直向上的浮力。根据物体所受浮力与重力大小的不同.物体的浮沉存在三种情况。你能画出图l0.3—1中物体所处三种状况下的受力示意图吗 通过分析可知,物体的浮沉条件如下: 浮力大于重力时。物体上浮。 浮力等于重力时,物体受力平衡,可以悬浮在液体内。 浮力小于重力时.物体下沉。由于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,其排开液体的体积跟物体自身的体积相等,因此,物体的浮沉情况也可以用物体的密度跟液体密度的大小来描述。 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,如果它的密度小于液体的密度,物体上浮;如果它的密度等于液体的密度,物体可以悬浮在液体内;如果它的密度大于液体的密度,物体下沉。人们正是根据这个原理,在用盐水选种时,把漂浮的种子清除掉,保留下沉的饱满种子。 材料三教学对象为初中二年级学生.学生已经学习了浮力的概念和阿基米德原理。 任务: (1)举例说明物体的浮沉条件在生产或生活中的应用。 (2)根据上述材料,完成“物体的沉浮条件”的完整教学设计,教学设计要求包括:教学目标、教学重点、教学过程(要求含有教学环节、教学活动、设计意图等)。
下面是某教师执教《不等式的运用》的教学过程。 教学的具体环节如下: 请完成下列任务: (1)请完成概念图中问号处的不等式;(6分) (2)请补充完例3通过反例同化的设计意图;(6分) (3)关于《不等式的运用》的教学过程,给出你的教学目标设计;(8分) (4)请对上述这位教师执教《不等式的运用》的教学过程作出评价。(10分)